时间:2024-03-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3月21日至22日,万众瞩目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成功入选。
跋山遗址群是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其中,跋山遗址位于沂水县河奎村,2020年发现后已连续开展3个年度野外工作,累计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出土、采集文化遗物40000余件。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的发现意义重大。沂水跋山遗址考古领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指出:“以跋山和水泉峪两遗址为中心的跋山遗址群的发掘与调查,完整地揭示出距今10万-2万年前后的地层剖面,对现代人起源,即我们直系祖先来源问题提供了更重要的证据。以水泉峪遗址为代表的细石器遗址群初步测年数据显示,距今2.4万-2.8万年,石片石器约为距今3万-6.5万年。晚更新世以来的连续文化堆积,无间断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都展现出本地区人类的连续发展历史进程。特别是距今6万-7万年的第2期的旧石器文化发展态势,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清楚地展示出本地区乃至中国与东亚早期人类与文化持续演化发展的特点。”
“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纠正了国际上“现代人6万年前才从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的观点,被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称之为是一次“改写东亚现代人类起源史的重要发现”。
沂水跋山遗址这次考古“否定”,也让人想到另一次发生在山东济南章丘龙山的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考古“否定”。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吴金鼎、李济和梁思永分别带队,对济南龙山城子崖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薄胎黑陶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成为否定“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重要证明。
龙山文化发现前的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对河南渑池仰韶文化的发掘后,认为仰韶彩陶与土库曼斯坦的安诺彩陶和乌克兰特里波列彩陶有许多相似之处,进而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给中国知识界很大震动。城子崖黑陶的发现,则证明了“中国文化东来”。这个“东”,即城子崖所在的海岱东夷人生活区,因为河南安阳殷墟里也发现了和城子崖相似的黑陶,而年代晚于城子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城子崖黑陶,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这就说明殷墟的黑陶来源是城子崖,从而证明商朝殷墟文化是本土起源。
龙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沿海一带,存在一支与彩陶文化完全不同的黑陶文化系统,为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确凿证据,从根本上推翻“中国文化西来说”。
跋山和龙山两个“否定”,前后年代相差近百年,但都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在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民族认知和文化认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由于科技、经济的落后,中国任人欺凌,处处被动挨打,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受到巨大打击。“中国文化西来说”曾在中国知识界和世界舆论场传播很广。在“船坚炮利”的西方面前,当时一些中国学者也陷入迷惘,文化“西来”的想法涌现。
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并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契机。从龙山文化“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到这次跋山遗址考古“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都用事实证明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连续衍化特征。这次,跋山遗址群“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本地区”。鲁迅先生在谈到小说人物创作技巧时说:“人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拼凑起来的角色。”对人类遗址考古来说,其价值体现和小说人物塑造恰恰相反,反而是在一个相对集中、固定的区域的多点发现,更能说明遗物遗迹的价值。跋山遗址群包括跋山、水泉峪、水门遗址、葛庄、沂河头遗址等80余处旧石器遗址,虽然彼此之间有距离的远近,但都集中在沂河流域,而且相互之间有紧密联系。比如,跋山遗址广泛使用脉石英作为原料,使用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文化特点,既为位于沂河下游的临沂河东区凤凰岭文化所继承,又为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扁扁洞遗址所继承。因此,这些遗址有共同特点,能够成“群”,可以视作一个整体。
旧石器跋山遗址发现了非常丰富的骨制品,通过铀系法及光释光两种测年方法进行测定,象牙铲及同层土样的年代数据分别为距今9.9万年和10.4万年,这很可能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磨制骨器。
第二个关键词是“年代”。跋山遗址群的年代,既有6万年前的遗物遗迹,可以到“10.4万年”;又有6万年这个时间点的遗物遗迹;还有6万年之后的遗物遗迹,可以到2万年、1万年之前。这对“在非洲智人到达东亚之前,中国本土人类早已灭绝,在6万年至10万年之间,中国是没有人类生存的”的人类“非洲起源说”,是“有力一击”。
第三个关键词是“连续”。跋山遗址群的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是“少有的带有连续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堆积甚厚,地层保存全面完整,文化连续性强,时代跨度大,“跋山遗址群地层剖面的连续性,放眼全国都非常难得”。李罡说,跋山遗址群之所以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就是因为跋山遗址群的这一重要特征。”
此前,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也曾发现“10万年到5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只是不太连续。如,2008年,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出土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许昌人”,经测定年代为距今8万-10万年左右。“许昌人”头骨呈现早期现代人、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也即“许昌人”应该是一种古老型的人类,不能定义为现代人。
古人类对动物骨骼的磨制行为常被认为是现代人类行为方式出现的标志之一,也就是说,国际学界比较认可这种行为的出现就可以反映出现代人出现了,至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迹象。跋山遗址距今5万-10万年,下文化层出土了非常丰富的骨牙角制品,特别是距今10万年左右的象牙铲,铲面光滑、平齐规整,显然非自然因素所能造就,它的出现让我们很难不将之与人类智力的发展和进步相联系。此外,从狩猎能力上来看,跋山古人类在10万年前就具有较为频繁的捕获巨型、大型动物的能力,他们除了用石器还用骨器,同样显示出智力方面的进步。这些遗物、遗迹完整而连续地保存于层层垒迭、渐次沉积的地层之中,在时间的推移上几无断裂,这说明山东乃至东北亚地区古人类本土连续演化的链条完整,证据链充分。更直观的发现是,从石器制作技术的演进过程来看,10万年前的“那群人”到4万年前的“这群人”,是同一支脉上演化延续而来的,没有显示出中断和任何被替代的迹象。其中水泉峪遗址晚期文化距今两三万年,这已经是确定无疑的现代人了。因此,跋山遗址群在中国古人类遗址中无疑体现出它的独特价值。
跋山遗址群和龙山城子崖遗址,在历史上都属于海岱民族创造的东夷文化圈范围。过去,傅斯年先生提出“夷夏东西”说,他认为:“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发展。”仰韶、龙山文化东西二元对立的学术观点在学界持续流行达20多年之久,但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仰韶-龙山”东西二元对立的学术观点至此终结。连续的考古发掘,揭示三代国家由“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的过程。
“好多人认为东夷文化中带着一个‘夷’字,就觉得它是有别于华夏文化的边缘文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山东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山东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王永波表示,“东夷文化是我国东夷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具有独立体系、独特风格、文化影响力持久深远的文化。它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创造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
能否定“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不是属于“夏文化”的仰韶文化,而恰恰是属于“夷文化”中的龙山文化。今天,跋山遗址群又以连续的“地层+年代”改写东亚现代人类起源史,这是海岱百年考古做出的两个突出贡献。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