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1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好男儿就应该当兵,部队最能培养人,最能锻炼人……”1957年11月,在薛叔的鼓励和支持下,19岁的老大吴阿康最先应征入伍。吴阿康入伍时是文盲,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首长得知后指派一个人教他,半年后他就能写信、写通知了,《******席语录》上大部分文字也都认得了,并会背、会写。1961年11月,老大退伍回家。这时,老二、老三、老四也都十几岁了。
“老大在部队这3年的变化太大了,再加上老大退伍后常在弟弟们面前说部队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锻炼人,我们对军人的羡慕油然而生。”老二吴康迪说。1964年12月,19岁的吴康迪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空军雷达兵。由于表现突出,他从入伍第一年开始,连续4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多次受到连队嘉奖,直到1978年才从部队转业到乐清县水利电力公司工作。
“二哥去当兵时,村里敲锣打鼓欢送应征入伍的年轻人,他们穿着崭新军装,胸前戴着大红花,让我觉得应征入伍是件十分光荣的事。”老三薛金前说。那时,他就有了“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去”的想法,老四薛金后也一样。
1969年村里只有一个新兵的名额,老三老四都顺利通过了体检,两人都争着去。后来部队首长得知他们是双胞胎,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就将两人都招走了。
“我和老四都是空军,我在第4连队,老四在第5连队。”薛金前告诉记者,和平年代,部队虽然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军事训练还是必修课,而且很严很苦很紧张。当时,他们在河北训练,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年到头基本上就吃大白菜和小米饭,白米饭和肉一个月也难得吃一次。冬天,他们在零下10℃的雪地里操练,衣服被汗水浸透,结成冰,手也被刀刃般的寒风划开道道裂口。他身边有的战友因为训练辛苦,偷偷抹眼泪。薛金前暗暗给自己鼓劲,“适应以后,就可以熬过去。”由于表现突出,薛金前入伍第二年便入了党,成了全连队最早入党的新兵。不久,薛金后也光荣入党。
那些年,送4个儿子应征入伍的薛叔成了乐清拥军典型,每有部队来地方慰问军属时,必来看望他。1989年,薛叔去世时,虹桥镇为其召开追悼会,肯定了他的拥军事迹。
老大、老二各有一个儿子,他们在孩子还小时就灌输从军的思想。两个孩子在他们19岁时分别应征入伍。老大的儿子是一名武警,老二的儿子是一名空军。他们在部队的表现也都非常优秀。
“薛叔喜欢军人,他感到军人在部队锤炼过,比普通人素质更好,因此,他将我的姐姐和妹妹也都嫁给了退伍军人。”吴康迪说,到他女儿待嫁时,他继承继父的红色传承,也找了个退伍军人当女婿。随后,他的三个侄儿薛金福、薛勇、薛克隆也先后应征入伍。侄女也嫁了个退伍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