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1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不过,画笔拿起容易,锄头放下却难,这可能与很多人当初的美好愿望不一致。在田北村,很多人不得不延续闲时画画、忙时下地的作息。54岁的肖小银,有一手漆画手艺,因为热爱绘画,学习了农民画创作,入住田北村后,带动爱人也拿起了画笔。不过,肖小银平时仍然需要接些装修活,维持家庭生计。
放眼其他地区,情况如何?“指望农民画养活自己,还是很困难的。”前来参展的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平坡村农民画协会会长兰群坦言。作为一个农民画特色村,平坡村几乎全村画画,融合蜡染、刺绣工艺的农民画颇具特色。不过,包括兰群在内,大部分人仍以种地为生。画画,是农闲时村民们最开心的业余生活。
“农民画创作相对繁琐,勾线、打草稿、拷贝,还要连续上色,少则七八天,多则十来天,售价最多千把块,还不如打工的收入。”萧群说。其实通过卖画,他一年的净收入已经可以达到近20万元,但是走进他的画室,却发现摆在最显眼位置的不是农民画,而是国画。在萧群看来,农民画的市场过于狭窄,相较之下,远不及其他画种受欢迎。
“闯市场有很多方式,卖画不一定是最好的。”对农民画颇有研究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介绍说,农民画不是没有得到过市场的青睐,中国的农民画来自于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墙画,改革开放早期曾有段短暂的春天,但各种粗制滥造的作品泛滥,迅速又将市场带入寒冬。
“农民画看起来简单,门槛较低,但是真正画好很难。”郑土有觉得,一是难在没有一定的规范和规则,也就没有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另一难,难在创作者的整体素养参差不齐,需要长时间的培育。
良莠不齐,佳作偏少,的确是农民画发展面临的困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坦言,此次从全国征集的1800多幅参展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即便是最终获奖的300多幅,其中也缺乏精品。“农民相似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作品的趋同性比较强,模仿痕迹过重。”刘华说:“很多人说农民画太过开放,在我看来,反而是个性展示还不够,想象力不太丰富,从而导致风格不够鲜明。”
农民画如何走好未来的路?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对于市场的淡化和对农民精神生活的强化:让农民画自己去闯市场,不是合适的时机。农民画的意义,更多地在于为农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为新农村的文明发展提供一片土壤。郑土有认为,发展农民画要衍生副产品,扩展产业链,还要结合当地民间艺术提升画作特点,让品牌更响亮。
“看看我的作品。”吉林省桦甸市农民画创作者李哲峰拿出手机展示画作,“我们将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方式融入农民画,挺受欢迎。如今,我们还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课,孩子们很喜欢农民画的天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