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1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介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90后和00后手机拥有情况进行比较,发现90后在他们还是少年儿童时,手机拥有比例为8%,而00后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64%。“这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提升有关,也和互联网、手机对儿童生活影响的增大有关”。
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智松表示,学生随身携带手机出现低龄化现象,是受到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影响,也反映出当代和未来的年轻人在信息化环境下成长、发展的时代特征,应当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
赵瑞能够有效约束儿子使用手机,“我不允许他把手机带到学校里去。在家使用手机也必须在监管下才可以,到晚上睡觉时间就不能接触手机了。”
河北石家庄一高中生家长雷铭(化名)对记者说,手机就像“长”在了儿子的手上,甚至吃饭都不离手,“但凡看见我都会训斥,但基本是当时听话,下次还犯。”
北京一初中生家长王淼(化名)平时工作忙,给女儿置办手机也是为了有事及时联系孩子,而且有些作业需要用手机完成,但现在女儿经常用手机刷视频,浏览微博、论坛,“也不能时时跟在孩子身边看着,挺头疼的。”
38.9%的受访家长坦言孩子对手机的使用并不符合自己给孩子配备手机的初衷。同时,31.6%的受访家长坦言无法引导孩子正确用手机。交互分析发现,能够有效监督孩子使用手机的受访家长,其孩子手机使用情况更符合家长初衷(80.2%)。
具体来看,受访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更能有效约束孩子正确使用手机(72.7%),其次为小学高年级(66.9%),初中生家长能有效监督的比例最低(65.3%);一线城市受访家长能有效监督的比例最高(71.8%),农村受访家长能有效监督的比例最低(50.0%)。
孙宏艳表示,当代少年儿童被称为“网络一代”、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很多少年儿童的生活已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密不可分。对于一些中小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她分析,有些学校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没有明确规定和严格管理,一些教师在管理中过度依赖手机,另外,学生使用手机也和同龄人有很大关系,“手机游戏、网络小说等已经成为他们的社交话题,这促使他们更多地使用手机,甚至攀比手机”。
孙宏艳认为,一些家长不能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是因为他们在家中“手机不离手”,没能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给孩子置办手机前也没有与孩子“约法三章”,给孩子提供了使用手机的条件,却没有制定使用规则。
为了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62.6%的受访家长会限制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53.2%的受访家长会检查孩子手机中的软件,48.8%的受访家长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44.8%的受访家长会使用第三方软件对孩子用手机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