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魏科介绍,臭氧层分布于10公里到50公里的大气层内,其总量有很规则的季节变化。地面站和卫星观测给出的南北半球臭氧总量随季节的变化趋势表明,南半球臭氧总量变化的幅度比北半球要小。臭氧总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两个半球的春季,最小值出现在秋季。卫星观测的不同纬度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显示,臭氧最大浓度位于20公里左右,低纬地区出现在25公里以上,向两极臭氧最大浓度的高度下降,在极区下降到10公里左右,这同臭氧探空仪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科学家发现臭氧浓度有下降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出现空洞。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其实,臭氧对气候也有影响,臭氧层的存在直接影响平流层的温度结构,因而臭氧层对维持全球长期气候稳定和现有的生存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魏科补充说。
研究发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氟利昂等物质造成了臭氧损耗和臭氧空洞。但在情况恶化前,全球各国共同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相关协议,经过30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臭氧层已经处于“触底反弹”的恢复阶段。
1994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国际统一的紫外线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全球太阳紫外线指数:实践指南》,对紫外线指数、紫外线的影响因素、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以及紫外线防御措施等进行详细介绍,许多国家采用该实践指南开展紫外线指数预报工作。
为了全面对接《全球太阳紫外线指数:实践指南》,促进我国紫外线预报科学开展,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紫外线指数预报方法》,规定了基于云量、天气现象、地表反照率订正地面紫外线辐照度的紫外线指数预报方法。
田华介绍,《紫外线日实施,为开展紫外线预报服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标准明确了紫外线指数定义,即地表太阳紫外线辐射的红斑有效辐照度水准的量化指标。其可以用来衡量某地日照最强时刻的紫外辐射对人体皮肤、眼睛等组织和器官的可能损伤程度。紫外线指数越大,对人体的损伤程度越重。
“根据我们的预报经验,紫外辐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至夏季紫外辐射强度逐渐增大,8月达到最大,秋季和冬季依次减小,12月达到最小。可以看出,紫外辐射强度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在晴空条件下,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华南南部地区、西北地区紫外线强烈,上述地区中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云南、海南等省(自治区)的人们更需要做好防晒措施。”田华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