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狱警8年“管闲事” 353名服刑人员子女圆了上学梦

时间:2019-06-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小宇的父亲是攀西监狱的服刑人员,一年前,他接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兴奋之余又不免有些沮丧: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怎么办?

  “刘科长,能不能帮帮我儿子,他成绩好,请一定要让他继续读书,不要像我一样。”虽然已多年没有与儿子生活在一起,但小宇父亲知道儿子肯定也在为这事发愁。在监狱开展的服刑人员家庭情况摸底调查中,他向教育改造科副科长刘青松说出了压在心底的愿望。

  随后,刘青松和民警一起到小宇的家中进行情况核查,发现除了小宇的读书问题,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也即将升入高中,全家只有小宇的母亲一人在外打工支撑。“绝不能让小宇放弃学业去打工!考虑到服刑人员家中确实存在困难,我们帮他联系了相关的公益组织。”刘青松说。

  最终,两家公益组织向小宇兄妹伸出援手,为他们分别提供每年1200元人民币和2400港币的助学金。而这,仅仅是8年来,刘青松和监狱方面对服刑人员困难家庭帮扶的一个缩影。

  每次帮扶前,刘青松都要到服刑人员家中进行家访了解核实情况,他的足迹已走遍大小凉山和攀枝花的5个区县。

  “我们这辈子没什么指望了,能不能帮帮娃娃!”2015年,刘青松前往云南某村家访,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震撼:“就是一个用柱子撑起的家。”3个小孩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姑妈家,不仅如此,爷爷患胃肠疾病多年,没钱医治伤口已经溃烂。

  “大人有罪,要付出代价,但孩子是无辜的。”这也是后来,每当有人质疑他时,刘青松最常给出的答案。

  刘青松帮助姐弟3人申请了助学金,通过学校老师,他也一直关注着姐弟3人的成长。“你看,这是他们老师给我发的照片,姐姐今年已经上初一了,成绩很好。”

  “牵线搭桥”只是刘青松帮扶的一种形式,有时候看到急需帮助的服刑人员亲属,他总是忍不住自掏腰包,这也曾引发了他自己家中的矛盾。

  2015年,刘青松联系到一家公益组织,为3名服刑人员困难家庭子女争取到外地上学的机会。3个孩子出发前,他组织监狱民警捐款,自己带头捐了1000元。去火车站送孩子们时,他忍不住又将3000元塞到学校老师手上,当作3个孩子的生活费。

  但这一次“冲动”的捐助,被刘青松的妻子陈晓梅知道了,一气之下,她没收了丈夫的工资卡。“他那时候月工资只有3000多元,一下捐4000块,做好事也要量力而行。”但后来,陈晓梅看到了刘青松对于帮扶工作的坚持,以及每次帮扶过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她渐渐改变了态度,除了将工资卡还给刘青松之外,还主动将自己的工资卡也给了他。“我们也有孩子,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是几千块钱,但对于一些服刑人员困难家庭的子女而言,可能就是改变命运的机会。”陈晓梅说。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