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平陆运河风物志丨新家古树运河边

时间:2025-01-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 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走,带你们去瞧一瞧新房!”合上大红房本,陈吉冬笑容满面。就在刚刚,他又仔细地把房本内页看了一遍,眼中满是憧憬。

  1月20日,这个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日子,平陆运河灵山县沙坪镇集镇安置点正式交房。作为搬迁户代表,陈吉冬从县领导手中接过新房钥匙和房产证,这一交接,承载着他对未来生活的全部期许。

  沙坪镇集镇安置点,是平陆运河工程沿线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它的交付标志着运河集中安置工作圆满完成。

  陈吉冬的新居就在举行交房仪式的广场旁,一栋占地105平方米的4层小楼,建筑面积420平方米,米黄色的外墙,搭配灰蓝色的飘窗,一楼是两开间的门面,格局规整。

  陈吉冬清晰地记得,2023年6月,他签下拆迁协议。原来的房子2015年才装修完,位置很好,就在公路边。

  “不过,要建运河嘛,我们肯定支持。”如今,他的3个儿子在安置区都要了房子;一家人买了车,在运河工地运输土石方,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等过完年,把房子装修好,就能住新家了。”谈及未来,陈吉冬眼中闪烁着光芒。

  从陈家出来,广场上依然热闹不减。灵山县有关部门正在此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将贴心服务送到搬迁群众的家门口。

  义务写春联的摊位挤满了人,12名县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挥毫泼墨,手书不停。许多群众手举着刚写好的春联,小心翼翼地在旁边的空地上晾墨。阳光下,一副副春联铺出一片耀眼的红。

  七里村七里小学五年级的小方蹲在一副春联旁,认真地念着上边的字,他的父亲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快过年的时候,贴到新房子去,虽然还没入住,房子也要喜庆喜庆。”

  招工服务点也人气十足。自平陆运河工程启动以来,灵山推出“平陆务工”以工代赈项目,帮助沿线群众家门口就业。

  “我们提供的岗位有小工、钢筋工、清洁工、厨师……”平陆运河就业服务站经理黄振杰正热情地介绍着,一名村民走过来拍了拍他:“黄经理,有好工作别忘了我啊!”

  “这是思榜村的黄周瑜,他通过我们在运河工地找到了工作,还带动村里20多人出来务工呢。”黄振杰向记者介绍。

  以广场为中心,一排排的米黄色联排小楼向四面延伸,当地干部一一介绍:“这里准备建小型农贸市场,既能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又能带动安置区的商业发展。”“东面那片空地规划了幼儿园,可以满足安置点孩子们的就学需求……”

  转过几个弯,又一个小广场映入眼帘。广场中心,7株大树格外醒目。尽管四周还搭着支架,截短的树干上缠着保护膜,但枝丫间绿叶簇簇,透露出勃勃生机。

  “1棵樟树、1棵半枫荷、2棵龙眼、3棵荔枝,每一棵的树龄都超过百年。其中,樟树最为古老,已有217年的历史。”灵山县林业局的黄玉念掰着手指,如数家珍。

  “樟树逢春生嫩叶,木林遇雨长新枝”,梁屋村村民梁永健给记者念了一副对联,写的正是这棵老樟树。过去,每到春节,梁屋村都会挂出这副对联,既是对老樟树的礼赞,也饱含着对村庄的祝福。

  立在梁屋村村头的老樟树,绿色的树冠宛如一把巨大的伞盖,成为村庄的标志性景观,梁屋村因此又被称为樟木林梁屋村。

  2023年5月,因为运河建设需要,梁屋村整村搬迁。老樟树原计划迁往钦州园博园,可村民们实在割舍不下。于是,政府尊重民意,将老樟树和其他6棵古树就近移植到沙坪镇集镇安置点。

  “说起来,古树才是安置点的第一批‘居民’,它们‘搬家’过来时,这些房子都还没建呢。”黄玉念的打趣,引得众人会心一笑。

  梁永健抽到的安置房,正对着老樟树,推开窗子便能望见。“以前在老村,我常对来访的朋友说,看到樟树,就能找到我家,现在还是一样。”这,也是他对新家园最满意的地方。新家古树运河边,家与树,都在新的土地上延续着新的故事。

  站在新家里,梁永健盘算着装修和未来经营计划:自己经营的沙场,政府帮忙租到新场地,往后经营不成问题;儿子的安置房在大路边,装修后开家小店铺再合适不过……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