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第二部跟第一部比起来是绝对算不上好的。虽然是同一个故事的前后两部分,但是切割的基准点除了时间还确实有叙事上的缘故。第一部分是困境,第二部分就是救赎。偏偏困境的部分精彩至极,而救赎的部分却落于窠臼。我看得很难受,我就是想问问:为什么会落于窠臼?
这种救赎在一开始就是失败的,但是失败的点不在于人物本身的内容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故事背后作者的有意识引导。我真的非常不喜欢这种操作,把内部的挣扎矛盾以外化的方式来解决。可能有些人看来这是一种升华或者内心意识的觉醒,对于自我的认可,一种自觉的反抗。但在我看来不是。甚至这是一种对真实的背离,我甚至还会有一点生气。这种洋洋得意,自我陶醉会让我觉得是对观看者的羞辱。
或许Joe会和Jerome分手,会去跟黑人ML,会去希望SM唤醒身体,会去和收养的孩子发展处类似女同的爱恋。这些都有可能,但是绝不是以这样的讲述方式。Joe在第一部的讲述已经足够完整地建立起了整个人物,而第二部从中段开始就逐渐背离了第一部所构建起来的人物。似乎拍摄者并不深刻地了解Joe的痛苦,而自以为是地给Joe安排上了救赎的象征。
这种“我感觉不到任何感觉”的痛苦,不是轻轻地用“期待能看到日落中更多光线”,不是可以讨巧地用“山顶上的灵魂之树”可以化解,并且进而转换到少数群体的困境,对于社会主流的反抗上去的。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事情。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痛苦。
这种处理方式并不是升华,反而是非常非常严重地窄化了主题,是非常严重的倒退。到第一部的结尾,主题非常具有延展性,非常微妙。但是从第二部和Jerome分手之后开始,主题朝着窄化的道路头也不回飞奔而去。
迷失和被压抑是两码事。希望看到日落中更多的光线并不意味着自己就被satisfied了,反而可能更加upset,但是没有办法就是想去看更多的光线,即便会upset。这才是这个瘾的核心之处。所谓的痛苦并不来自于周围的朋友家人怎么看,并不来自于我是不是能够自我接纳。这根本就是次要的问题,跟这个瘾的核心带来的痛苦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第二部如果将笔墨放在这些次要的东西上,完全就是本末倒置,完全就是对于Joe的一场误解并且自我陶醉。而且这跟少数群体完全无关,跟性议题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关系甚少。
其次,还有一些不真实感来自于心理逻辑的逆转。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就像为了解决一个高中生的高考前抑郁问题,而把这个高中生整个人的心智弄到8岁小学生的水平。这能够说是治疗吗?我觉得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觉得这种捡了芝麻丢西瓜的事情值得提倡。偏偏这个影片的心理逻辑就是这样的。Joe绝对不会在经历第一部的心理状态之后,再经历第二部的心理状态。就好像一个正常人不会先有高中生的心智水平再回到小学生。第二部所发生的一切心理冲突必然是会在第一部之前的。
这跟第二部中发生的现实事件无关,纯粹是跟影片讲述者的视角有关。第二部中的事件毫无疑问地可能会发生,但是Joe的心理却绝对不会是现在第二部中呈现的这样。
为什么?为什么会落于窠臼?为什么一个人在讲述一样痛苦的时候却完全不了解这种痛苦?或者为什么一个人在讲述一样痛苦之后,却可以丝毫不愧疚地给出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我难受的地方在于,一个虚构的人物甚至可以被创造她的人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