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关凶(xiōnɡ)闲(xián)网友如何看?

时间:2025-03-1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947年,中国解放战争进入关键转折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伟大军事行动,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对全国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妄图迅速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凭借军事装备和兵力优势,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然而,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经过一年艰苦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但此时,战争主要在解放区内进行,解放区面临巨大压力,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严重,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为扭转战局,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制定了“战略进攻,经略中原”的战略方针。其核心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转移到国统区,打乱国民党的战略部署,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雄踞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像一把利剑直插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南京和武汉之间,且群众基础好,曾是革命根据地。挺进大别山,既能有效牵制国民党军队,减轻其他解放区压力,又能建立新的根据地,为进一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

  1947年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山东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渡河后,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经过28天连续作战,歼敌5.6万余人,取得鲁西南战役的重大胜利,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部署。

  但此时,国民党军队调集重兵,企图将刘邓大军围堵在黄河与陇海路之间,聚而歼之。同时,正值雨季,黄河水位猛涨,随时有决堤危险。面对严峻形势,刘邓大军果断决定,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和伤亡,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意味着要远离根据地,深入敌占区,面临重重艰难险阻。

  大军越过陇海路后,进入黄泛区。这里是抗战时期黄河决堤形成的泛滥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腰,车辆、重武器通行困难。战士们不顾泥泞和疲劳,艰难跋涉,许多人鞋子陷入泥中,只能赤脚前进。经过艰苦努力,刘邓大军终于通过黄泛区,继续向大别山挺进。

  然而,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汝河是进军大别山的必经之路,当刘邓大军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时,国民党军队已抢先占领南岸渡口,企图凭借汝河天险,阻止刘邓大军前进。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形势万分危急。关键时刻,刘伯承司令员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口号,激励全军士气。在炮火掩护下,解放军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强渡汝河,经过激烈战斗,终于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渡过汝河后,刘邓大军又迅速渡过淮河。由于河水突然上涨,没有船只,部队无法渡河。关键时刻,邓小平政委果断决定,亲自勘察水情,寻找浅滩。最终,在当地群众帮助下,找到了可以徒涉的浅滩,刘邓大军顺利渡过淮河,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目标,对解放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事上,刘邓大军像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迫使国民党军队从解放区战场抽调大量兵力回防,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部署,粉碎了其重点进攻计划,使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展开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不断打击国民党军队,歼灭了大量敌人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信心。许多贫苦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同时,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也为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权积累了宝贵经验。

  经济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减轻了解放区的经济负担,使解放区能够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生产恢复。同时,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改善了人民生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伟大战略壮举。它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突破重重困难,实现了战略转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卓越军事才能,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壮举” “向我开炮”! 把敌人引向自己,牺牲自己,成就别人。 伟大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一刘邓大军!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