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中国的冷武器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兵器的雏形,在后人的不断改进下,慢慢投入使用,并且延伸和发展出一系列兵器,成为古往今来作战的重要用具。大砍刀就是其中一种。但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大砍刀随着时代的进步,武器的发展慢慢的退出了武器市场,仅仅成为人们的收藏观赏之物。
大砍刀的陨落不是没有依据的,就拿抗日战争时期来说。日军安装一次子弹可以打五枪,八枪甚至十枪,而我军的枪一次只能发射一枚子弹,精准度,以及威力都要远远小于日本军队,这样的情况至少造成了我军士兵三倍以上的死亡率。
而大砍刀和刺刀之间的差距就如同我军的土枪和日军先进的步枪的差距,不仅体格庞大,重量也大,难以操作,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及足够的体力才能让他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九三三年,日本军队强攻喜峰口,虽然这里不是什么重要的城市,但是战略位置及其重要,一旦让日军占领,就相当于我军拱手将中原地区送给了日本。当时驻守喜峰口的军队是我军队英勇的二十九军。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二十九军的军长下令,整个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只要还有一名战士,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能让日军攻下喜峰口。但是日军的实力远远高于二十九军。了解了喜峰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之后,日军紧急召集周围地区的所有兵力,带上极为先进的军事武器进攻喜峰口。
当时的二十九军,首先在军队规模上就远远落后于日本,并且当时我党资金非常缺乏,二十九军配备的武器虽说比起以前大有进步,但是要是和日军的先进武器装备相比,就差的很远。战争打了两日,二十九军伤亡惨重,当时的情况,真叫一个实力悬殊,但是二十九军视死如归,坚守阵地的决心和信念确实远远高于日本军队的。
面对如此情景,二十九军军长坐不住了,再这样打下去,不出三天,二十九军势必会全军覆没,这个时候,如果再不想其他办法,跟日军硬碰硬的话,那可就真的无力回天了。情急之下,二十九军军长号召军中之前有习武经历者,组件了一支“大砍刀”敢死队。准备在夜深人静之时潜入敌军,并且以大砍刀为主要武器砍死敌人。
在白天的正面战场上,二十九军也许就是敌人的囊中之物,但是在一片漆黑的晚上,日军可就要成为我们大刀敢死队的刀下之魂了。第一天晚上的秘密行动,就杀掉了日军七百余人。
同时还炸毁了敌人的大量汽车。日军恼羞成怒,第二天天蒙蒙亮,就架起了大炮直对我军阵营展开轰炸。这一炸不要紧,最终的结果是第二天晚上,又有更多的日本士兵死于敢死队的刀下。他们只得加快攻打喜峰口来结束大刀队的刺杀。
喜峰口战役结束以后,各大媒体纷纷播报大刀敢死队的英勇事迹,并且扬言大刀队就是日本军队的克星。这些话传到了抗日将领黄绍竑的耳朵里,迎来的是黄将军的一顿臭骂!
“你们的做法,你们的这些言论,无疑是在逆反历史,让我们中国的军队重蹈义和团运动的悲惨覆辙,为何要说这种话?用大刀决以死拼很光荣吗?这样艰辛的胜利很值得宣扬吗?你们在拿中国士兵的生命开玩笑!”
此话一出,各大媒体纷纷撤回自己发表在媒体上的关于大刀敢死队的言论。当时确实有人对黄绍竑将军的话表示不满,但是经过仔细推敲黄绍竑将军的确是正确的。
组建大刀敢死队,实乃无奈之举,倘若我们有可以与日军相匹敌的先进武器,又何以拿我军士兵珍贵的生命去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为党发明创造以及寻找更多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不是告诉世人大刀有多么厉害,不是告诉士兵关键时刻拿起大刀往敌人的枪口上冲!
后来针对大刀的作战情况,有人专门做了一个实地测试,在同一支部队中选取四十名实力相当的士兵,分为两组,一组拿大刀,一组拿刺刀。
并且拿大刀的士兵,还都是曾经经过武士训练的,一声令下,对战开始,一分钟不到,对战结束,大刀队全军覆没,刺刀队仅有三人部分位置收到创伤。这样的结果让在在场的众人目瞪口呆。
果然,一寸短,一寸险这句话不是凭空出现的!大刀惯性伤害比较大,致死性比较强,但是终其自身体格庞大,重量也大,灵活性不好,且必须近身作战,一个动作一旦被躲避,就会导致下一个动作还没使出来可能持刀者生命就已经结束了。
而刺刀依托枪身的长度就比大刀长出一截,在作战距离上,不用做到像大刀那样完全近身的状态,并且刺刀做工精细,材质坚硬锋利,用起来也比较灵活,必要时还可改变方向,相比大刀来说作战具有很突出的优势。
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训练多训练刺刀作战技能,很少会有人教授大刀作战,随着刺刀的不断革新改良,大刀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陪伴在我军冲锋枪左右的还是刺刀,刺刀的优势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士兵的安全距离,并且更容易结束厮杀的战斗,缩短肉搏时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