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產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石家庄丝弦、常德丝弦,京剧、昆曲、豫剧,苏绣、苗绣、潮绣,竹编、棕编、柳编……我国地域辽阔,山川锦绣,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彩的风土人情,滋养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產。名称看似相同的非遗项目,在各地往往呈现出不同风貌。不同剧种传唱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精巧手艺沉淀着中华儿女的勤劳和智慧。本版今起推出策划“辽阔的大地 多彩的非遗”,呈现广袤土地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產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中绽放迷人光彩。
“俺包拯倒做了糊涂宰相,不由本相我暗思量……”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丝弦中心内,能容纳800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一场传统丝弦剧《真假牡丹》正在这裡精彩上演。
台上,苍劲古朴、激越悠扬的唱腔让人回味无穷,耍帽翅、下高扑虎等武戏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剧情跌宕起伏、场景精心布置,每到精彩之处,剧场内便响起掌声和喝彩声。
丝弦是河北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流行於石家庄、邢台、保定一带。据记载,丝弦起源於明代万歷年间,清代同治以后渐渐成為具有成熟声腔的舞台戏曲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丝弦受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语言的影响,在5个不同区域逐渐形成风格流派相对独立的5个丝弦品种,即东、西、南、北、中五路。石家庄丝弦就是中路丝弦的代表,是石家庄独有的地方剧种。2006年,石家庄丝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產名录。
“东路丝弦曲调明快,南路丝弦音乐丰富,西路丝弦形态古老,北路丝弦文武并重,而石家庄丝弦表演热烈、火爆。”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团长刘如夺说。
“石家庄丝弦為板腔和曲牌类混合声腔系统,有传统剧目500多出,大部分為本剧种的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昆曲、京剧、河北梆子、晋剧、老调等剧种移植而来的。”刘如夺介绍,像《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等,都是石家庄丝弦的代表性剧目。
“石家庄丝弦与其他剧种的最大区别就在於它独特的唱腔和音乐。”石家庄市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吴合利说,石家庄丝弦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势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系统,唱腔分官调、越调两大调式。其中,官调曲牌多為长短句,越调曲牌多為对偶句。丝弦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弦索、土琵琶、大三弦、小三弦,即常说的四架弦。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鐃、哑鈸等。
“石家庄丝弦具有朴实、热情又大方的独特韵味。”刘如夺说,石家庄丝弦的表演方式粗獷豪放,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动作夸张,特技热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和许多传统剧种一样,歷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石家庄丝弦也一度面临传承困境。“剧团人才缺乏、演员青黄不接、服装道具陈旧、各流派之间交流不足等问题,导致很多地方剧团都面临生存危机。”刘如夺说,2006年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剧团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合作举办丝弦委培班,為丝弦传承培养青年人才。如今,首批培训班的学生已经在各主要剧目表演中挑起大梁。
“已经连续举办5届的‘东西南北中’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也给各路丝弦提供了同台献艺的宝贵机会,為丝弦在新时代进一步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更让丝弦重新走进了观眾的心中。”刘如夺说,如今各路丝弦院团越来越重视自身艺术水准的提高,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这些年,在各方的努力下,丝弦剧种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我们肩负着传承创新的责任。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将这一古老剧种发扬光大。”刘如夺说。
“在这部四幕剧中,先后有7段常德丝弦登场。你听这段板腔,是‘川路一流’,这段曲牌是‘渭腔’……”常德丝弦名家、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楠说起风格各异的板腔和曲牌,如数家珍。
《帅孟奇》採用了常德高腔和常德丝弦相结合的方式,用常德高腔演绎人物故事,用常德丝弦说唱人物生平。其中常德丝弦部分的编曲和导演,正是胡楠。
“常德丝弦的曲牌很丰富,我有意识地使用了很多比较冷门的曲牌。很多观眾听了之后都说,原来常德丝弦还有这麼丰富的曲调。”胡楠说。
“常德丝弦是一种以唱為主、以说為辅,说、唱交替穿插的艺术,目前拥有传统曲目100多种。”胡楠介绍,从音乐结构的分类上看,常德丝弦可以分為曲牌体、板腔体和过场音乐三大类。
曲牌体是常德丝弦演唱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曲调来源於民歌和小调,经过艺人们不断加工提炼,形成了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说唱曲调。
“曲牌体时长一般為三五分鐘,难以表达较為復杂的剧情。百年来,丝弦艺术家们逐渐发展出时间上不受限制的板腔体,这让常德丝弦可以表演情节更復杂的‘丝弦戏’。”胡楠说。
常德丝弦还有一种过场音乐,用於前奏、引子以及乐句之间。“今天我们看到的常德丝弦,就是把曲牌体、板腔体和过场音乐有机结合,形成的復杂多样的曲目。”胡楠说。
“常德是五省通衢的重要商埠,江浙一带的乐师、表演者来到这裡,带来了当地的时调小曲,与常德的风土人情和方言融合后,逐渐演变成独具风格的常德丝弦。”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常德丝弦研究专家佘丹清说。
“常德丝弦讲究腔从字出、音随韵转,旋律活泼俏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佘丹清介绍,常德丝弦在传播中,有一个逐渐从雅到俗的演变过程。
佘丹清介绍,常德丝弦成形於茶楼与酒肆,成為当时官宦商贾、文人雅士、殷实人家喜闻乐见的“雅乐”。经过数百年发展,常德丝弦逐渐成為群眾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如今依旧活跃於常德各地的庙会、晚会等场合。
与多种艺术形式相融,也是常德丝弦的特色。一方面,常德丝弦将大量常德方言写入剧本,让常德丝弦的唱词、对白有了独特的地方韵味﹔另一方面,常德方言属於西南官话,与普通话接近,各地观眾都能听懂。“这也让常德丝弦很容易与电影、电视剧、通俗歌曲相融合。近年来《马马嘟嘟骑》《湖南YOUNG》等年轻人喜爱的具有丝弦元素的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佘丹清说。
“首先要坚守丝弦艺术的特色,要把更多的丝弦文献、丝弦表演用现代化的手段保存下来,另外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这门艺术创造性地发扬好。”佘丹清建议,要加强培育新人的力度,并促进南北丝弦交流,让丝弦艺术更好传承发扬下去。
丝弦,从字面意思看,首先指传统拉弦、弹拨类乐器所用的一种弦,其次也作為此类传统乐器的代称。在我国,以丝弦命名的艺术形式主要分為戏曲和曲艺两大类,前者以河北省的石家庄丝弦為代表,后者以湖南省的常德丝弦為代表。
从两者的音乐和表演形态看,南北丝弦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从起源及形成过程来看,南北丝弦具有相似性,都是由元明小令、小曲与各自地方音乐结合发展而来。
作為传统戏曲形式的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小鼓腔、女儿腔、罗罗腔等,流行於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山西省晋中东部以及雁北地区。
早期的丝弦,伴奏乐器有三弦、弦索等弹拨乐器。清光绪初年,老调戏的剧目、音乐、表演等传入丝弦班,自此丝弦与老调同台演出。合班之后,主奏乐器改為板胡、曲笛、笙等,唱腔以长短句式的曲牌体為主,后逐渐演化為曲牌与板式混合体。舞台表演的主要特点是,剧中角色以第一人称演故事,伴以歌舞,使用相应的服装、道具等。
作為曲艺的丝弦,大约形成於明末清初,由江浙一带传入湖南的时调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融合发展而成。主要流行於湖南的常德、长沙、邵阳、衡阳等地区,其中以常德地区的沅水、澧水一带最為繁盛。
湖南各地的丝弦,演员採用口头语言“说唱”故事,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演唱时用胡琴、扬琴、琵琶、三弦等丝弦类乐器伴奏。因其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艺人和观眾习惯以地名来称呼各自的曲种,如长沙丝弦、常德丝弦、辰溪丝弦等。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