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冠“三阳”来了?专家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科学合理用药

时间:2023-12-1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近期,“新冠三阳的人开始陆续出现”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又再一次的“阳”了,本轮再阳的人群症状大多以发热、喉咙痛为主。加之新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EG.5感染病例在全球多地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将EG.5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这也说明新冠病毒仍存在于我们身边从未消失,疫情长效化防护要持续筑牢。

  距离新冠“二阳”小高峰刚刚过去三个月,接下来是否会迎来新一轮“三阳”小爆发?EG.5变异株是否会成为三阳的“助推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地区7月31日为期一周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为1630例,到8月7日每周新增确诊病例降至552例,最新一周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为449例。可以看出,从5月份“二阳”高峰期以来,我国新增确诊病例数仍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总体疫情形势平缓尚未出现新一波高峰。

  此外,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公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来看,7月份全国发热门诊诊疗量及新冠中正病例数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相比6月份,7月份全国报告的新增新冠重症病例以及死亡病例分别环比减少1513例、174例。目前,我国新冠病毒阳性率总体处于低水平流行。

  对于近期广泛热议的“三阳”话题,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门诊中,新冠感染人数确实有所增加,但总体仍相对平稳。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三阳”说法目前没有统一判断标准,一般判断“二阳”和“三阳”时间上间隔超过3个月左右,且需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如再次出现明显新冠病毒相关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则考虑为“三阳”可能。

  伴随新变异株的全球蔓延,在现阶段EG.5是否会对“三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迎来新一轮的确诊高峰?世卫组织评估指出,EG.5在全球流行毒株中表现出更高的感染率、增长优势和免疫逃逸特性,展现出更强的传播态势。有可能会造成感染病例激增,并在一些国家甚至在全球成为占据主导的新冠变异株。

  我国监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从4月的0.6%增长至8月的71.6%,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形成优势流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保持此趋势。

  针对目前的疫情现状,专家提醒尽管疫情相对平稳,新冠新变异株风险较低,但仍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患有基础病的人群、老年人、免疫力较差的人群,尤其要注意做好日常防护,如发现自己“三阳”后,需在医生指导下及时科学合理地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病程早期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新冠患者病情的进展与恶化,已成为新冠治疗的专家共识。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口服小分子抗新冠药物阿兹夫定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其降低病毒载量显着,缩短核酸转阴时间明显,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药物耐受性良好。

  阿兹夫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受到了众多专家的肯定。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和研究中心张福杰主任表示:“阿兹夫定可有效抑制SARS-CoV-2毒株,改善肺损伤,增强免疫,显着缩短核酸转阴时间。在中国和俄罗斯进行的III期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阿兹夫定在轻、中度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现已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推荐用药,及全国和各省40个指南共识。

  作为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阿兹夫定其单价及日治疗费用低,大幅减轻患者的负担。除高普惠性外,阿兹夫定也已在全国31个省份完成医保挂网,并覆盖全国各地主要医疗机构,包括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在家门口就可以方便开药。不仅如此,多个互联网平台也提供了抗病毒药物寻药问诊服务,阿兹夫定等新冠抗病毒药物可及性进一步提升,民众获取药物更加便捷。

  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新阶段下,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于公众而言,严加防护的同时要做好自身健康评估管理,警惕和抵御随时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

  如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做好个人监测、早诊早治,通过早期干预减少向重症转化的风险。如不慎感染,要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治疗方案,及时遏制病毒在体内复制,将病毒对人体机能的损害降到最低。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12月11日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2月11日,工作人员安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线

  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形势,国家卫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日,我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中国航天报》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在其中一篇评论中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12月9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12月8日获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介绍,此前,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观测主要利用沉积物采集器,数据极为稀少。

  美国两个科研团队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分别刊文称,他们首次让单个的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科学家已实现多个光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让单个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有望为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带来新启发。

  “我将以当选院士为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倍加珍惜院士荣誉称号。过去三年,李殿中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7家研究机构在内的40余家行业单位和优势力量,成功突破高端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打开一些地图类App,选择无障碍模式,界面就会显示出沿途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通过无障碍电梯上天桥的提示……一大批“黑科技”命中残障人士的生活痛点,帮助他们开启无障碍生活。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量子计算领域的一项纪录再次被打破:美国波士顿量子计算初创公司QuEra建造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拥有迄今数量最多的逻辑量子比特——达到48个,是此前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的10倍多。

  6日,全球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油田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热熔盐新型储能注汽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研究者、监管者、医生、患者,还有医学期刊,都将密切关注这些试验以及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6日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成功投入商业运行,

  日前,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新能源产业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涵盖原料生产、装备制造、电站开发运营、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由谁来承担回收责任”,是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线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