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营口早期的机器榨油坊——东永茂

时间:2019-08-1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但由于营口港冬季结冰,这样运输到营口的大豆几个月内无法出口,从而使油坊业兴起并成为营口的支柱产业。营口最早出现的油坊是1860年的义泰德和同兴宏两家油坊,主要采用骡马拉动大石车的木楔式压榨法。

  1868年10月,第一家进入中国大豆压榨业务的外商——怡和洋行(微信公众号油脂工程师之家)在东北营口投资的榨油厂燃煤蒸汽机点火,这是我国的第一家机器榨油厂,采用蒸汽机、液压榨油机代替人工和畜力,但这家油厂运营不久就歇业。1884年,丹麦商人苏尔兹洋行(Schultze & Co.)也在营口建一机器榨油厂,但是榨篦麻子油,不久也歇业。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又在营口创办机器榨油厂太古元洋坊,以蒸汽动力压碎黄豆,以手推螺旋铁榨榨油(半人力、半机械)方式获得成功。从1896年到1911年,营口的机器油坊业不断创办 ,而且效率很高 。1899年到1901年民族企业怡兴源 、怡东生 、东永茂等油坊先后使用蒸汽动力制造豆饼豆油 ,这几家新式民族榨油企业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管理,机器也都由中国工人操作 ,每天可以制造豆饼15600个 。1906年日本商人小寺庄吉以巨资在营口建小寺油坊,小寺油坊又进一步采用水压式(俗称冷气榨)压榨法,完全不用人力,效率比手推式螺旋式压榨机更大,使营口机器榨油坊达到全盛。

  东永茂,全名为“东永茂油坊”。因广东设有总商号为“广永茂”,而营口这家商号与广东之间有联系,便取“东”字合意为“广东”。“永茂”二字其含义为生意兴隆永远茂盛。东永茂以油坊为主,兼营大屋子(代销店),开粮栈,设银号,故当时人们简称“东永茂”。

  东永茂由广东籍人士劳梅石、潘达球、廖曙臣等为股东,潘达球为股东代表。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六月创办。山东籍金德奎、胡麟登首任正副经理,后由孙绪甫、王经甫、戴玉衡、刘仪晨分别继任经理。

  该油坊在当时埠内东大街路北(遗址位于原营口针织一厂,现胜利街道平安社区境内)原三合发油坊开设,初有人员60多人,厂房30间,货场200间,股份集资白银60万两。三合发油坊倒闭时全部设备一律兑给东永茂。此油坊利用原三合发的陈旧设备稍微修整便开工。所需原料则从市场和临近农村收购。先是人工榨油,效率低,每日制饼百八十块。后来随着辽河航运业发展,营口工商业呈现繁荣景象,这时东永茂在每年秋后农事结束,新粮入仓之时,便坐门等货或派人到上河(田庄台、三岔河等地)低价收购大豆,而榨制出的豆饼、豆油则以高价销往外地。东永茂生意兴隆,经营不断扩大,油坊生产提高,由原来落后的人力榨油发展为机器榨油,原先5台机器扩充到20台,人员增加到二三百人,工人操作由原来的常白班改为三班倒,昼夜生产,每天制饼2000多块,多时可达4000余块,东永茂经济实力不断丰厚,为当时营口商号中最大富户之一。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