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长江,中国第三大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起源于青藏高原,长达6300公里,穿越11个省市,在漫长的旅程中汇聚了数百条支流和众多湖泊。它蜿蜒流经高原山地和平原,最终奔腾而入东海,这是一个永不归还的自然壮观景象。
这条巨河每年流经的水量高达万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据着我国二成左右的国土面积。长江以其制造陆地的巨大能力而着称。它每年携带的泥沙,足以缓慢地塑造万顷土地。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地球的离心力以及潮汐的影响,泥沙逐渐堆积、沉积,在河流流速减缓的地方积聚,最终形成不断增长的陆地。
长江携带的泥沙数量惊人,相当于几十万个球场的面积。这些泥沙主要来自于裹挟下来的岩石、沉积于山体和河流的石块,经过河流的冲击和撞击,最终形成了泥沙。这些泥沙的冲击和积累,构成了陆地成型的基础。
长江的泥沙裹挟着来自各种地貌的砂石和泥土,据科学家估算,每年被裹挟走的泥沙总量可达10亿吨!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若用来建造陆地,其规模之巨可想而知。
但长江制造的陆地并非均为负面影响,其中包括湿地,这些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净化水质,保护生物繁衍。湿地也是人类家园中的珍贵资源。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这些陆地可以被用作耕地,成为富庶之地。
然而,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开始影响长江的陆地建造能力。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长江的保护力度,禁止在重要江段进行捕捞和打渔等活动。生态环境的破坏并非仅限于某一地区,长江的奔腾活力减弱,将会影响其携带泥沙的能力,陆地建造能力也会减弱。如果长江出现这样的变化,将需要对其沿途生态进行更多的保护。
随着长江水体资源的恢复和再生功能的复苏,相信未来长江依旧会在出海口建造出更多的陆地,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可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