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971年4月5日,杨志平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张乡东曲村,13岁那年,国家户籍政策改革,他们一家便随着在五矿二处工作的父亲,迁移到了阳泉市矿区贵石沟。刚来时,一家六口人挤在集体宿舍。后来随着五矿的建设发展,周边社区兴建了不少,他们得以在苏村社区分到一套70多平方米的楼房,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可天有不测风云,杨志平的父亲在井下工作中发生了工伤事故,伤好后,就调到了五矿维运队照看水泵房。于是,他们一家的收入少了。于是,刚刚结束中考的杨志平毅然放弃读高中的机会,把填报的志愿改成阳煤技校。他认为:上技校学三年就能参加工作,这样能早点为家里减轻负担!
1991年,20岁的杨志平从阳煤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五矿通风工区厂房,负责瓦斯管的焊接,自此,他与氧电焊结缘。刚工作时,他只能给老师傅打下手,领领材料、抬抬瓦斯管。师傅焊接时,他得转动瓦斯管来调整焊接位置,还得抡大锤,将一些不平展的管路整平,更得对焊好的管做防腐处理,将瓦斯管归剁整齐。只有一天的焊接任务完成后,他才能用一些废管、边角料铁皮练练手。由于不能掌握要领和安全操作方法,他起初焊出来的东西只是连在了一起,根本上不了台面,有时还会被电焊弧光灼伤眼睛。到了晚上,那灼伤的双眼钻心地疼,好几次,我都决定放弃。可没过两天眼睛好了,又忘了疼!回想当时的情景,杨志平轻描淡写地说。
就在伤了好、好了伤的反复中,杨志平的氧电焊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开始自己尝试着上手进行热切割、焊接瓦斯管。起初,切割管路时,他得先用粉笔在瓦斯管上画出切割线,沿着线圈用氧焊枪进行切割;后来,只要在需要切割的位置定个点,就能用氧焊枪切割出平整的一圈。如今,他的氧电焊技术已经熟能生巧,不仅做到了没有沙眼,而且焊好的成平硬度、强度都能达标,焊接点更是平整、美观。
1995年,他被调到运输工区综合队架线组,成了井下电钳工,负责井下大巷电机车架线、照明及开关的日常维护。大巷的照明都固定在离地面3米多高的位置,维护时要在来车方向悬挂红灯、安排专人警戒,登高作业还需要一人扶梯子,另一个人登高作业。杨志平说:刚开始往上爬时,梯子晃晃悠悠的,吓得我两腿直哆嗦,可不爬上去工作就完成不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
以前大巷运输使用的架线电机车每天在巷道中来往穿梭,动力来源就是机车上方的自动受电弓与架线接触导电从而驱动电机车运行。机车在实际运行中,自动受电弓与架空线摩擦就会使架空线出现磨损,有时还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如果出现电弧好会使架空线烧断,这样就需要对不完好的架空线路进行维修。在更换架空线时,要进行分区停电,穿戴绝缘防护用品,使用专用工具,踩在木头凳上完成更换作业,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