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围场“小土豆子”怎样搭上大数据快车

时间:2024-12-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今年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产量163万吨,约占全省马铃薯年产量三成。

  11月3日,大头山乡前怀村马铃薯种植大户刘新民又卖了一批土豆。“我种植的‘新V7’一直不愁卖。”刘新民告诉记者。

  这个品种是研究院在种质资源数据库中筛选鉴定,挑选的适宜围场种植的优质品种。通过茎尖剥离、脱毒微型薯扩繁等技术,研究院将高品质脱毒种薯在全县推广。

  鲜食马铃薯单个重150克以上,才能作为商品薯进入市场。重量不够的,只能卖到淀粉加工厂。淀粉含量低的,市场收购价格就低。

  林柏松是围场马铃薯研究院的副院长。11月1日下午,他换上无菌服、戴好口罩,走进培养室,拿起“围薯2号”脱毒苗培养瓶仔细观察。这批脱毒苗是他的“宝贝疙瘩”。

  按照传统模式,培育一个马铃薯新品种至少需要8年,而“围薯2号”培育时间缩短了3年。在林柏松看来,效率提升的关键,是建立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现存种质资源1038份,其中鲜食菜用型714种、淀粉加工型297种、油炸加工型27种。”林柏松介绍,他们直接从种质资源库中选择高淀粉品种,与“新V7”进行杂交。

  经反复试验和鉴定,研究院最终培育出了“围薯2号”。新品种不但薯形好、口感佳、产量高,淀粉含量也能到18%左右。

  林柏松设想:明年春季把“围薯2号”脱毒苗种到微型薯棚,秋季收获原原种;后年春季种下原原种,秋季就能收获原种,围场薯农就能种上自有品种了。

  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围场马铃薯产业呈现出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

  微型薯,也叫原原种,是第一代种薯,被称为“商品薯的爷爷”。微型薯再次种植,收获的是原种。薯农种植原种,收获的便是人们日常食用的商品薯。

  “你看这微型薯,像玉一样温润有光泽,多漂亮啊!它们是薯农丰收的希望。”丁晓敏从地里刨出几粒微型薯。

  记者注意到,这个繁育网棚科技范儿十足——棚中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

  丁晓敏告诉记者,大棚通过智能农业采集器进行联动智能化管理,可以自动检测棚内光照、温度、湿度、含氧量等数据,为优质脱毒种薯繁育提供科学种植决策。

  目前,围场共有21家现代化种薯繁育企业,年产微型薯1.5亿粒、产值5200万元,年产优质原种10万吨、产值3亿元。围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研发基地和繁育中心。

  走进百茂薯业的上万平方米储库,刚收获的马铃薯被装进透气吨袋,由货车运送到这里。工人操作龙门吊,将吨袋垛起来,形成了一座座小山。

  百茂薯业使用了全自动化设备,精准控制储库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让马铃薯保持科学的呼吸强度,增强其耐贮性和抗病性。

  在围场,有328个500吨以上储库储存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马铃薯。通过智能管控,储库让马铃薯在合适的环境中长时间保存,不黑心、不发芽。

  在围场农村商业银行二楼,有一个特殊的窗口,被薯农亲切地称为马铃薯银行。它是国创京津冀万纪红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与围场农村商业银行联手打造的。

  在千里之外的石家庄,国创京津冀万纪红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吴松杨正在对平台进行数据维护。

  目前,公司正在与围场携手打造马铃薯数字交易中心,计划发布马铃薯价格指数,助力围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微型薯,有了种质资源数据库。科研人员直接从种质资源库中选择高淀粉品种,与现有品种进行杂交,将“围薯2号”的培育时间缩短了3年。围场人拥有自有品牌马铃薯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将科技作为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繁育网棚、“会呼吸”的马铃薯储库……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围场人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为马铃薯提供最适宜的生长、储存环境。

  只有进一步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全省马铃薯大数据平台落户围场,当前正在紧张建设当中,预计2025年6月投入使用。届时石家庄、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马铃薯产区的产业发展信息将在围场汇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着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