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3青年消费报告:爱上平替后花钱更多了

时间:2023-12-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2023年,是“低价盛行”的一年:“9块9”风潮从咖啡卷到奶茶、各种折扣店流行、盒马“移山”、美团“拔河”、拼多多市值超过阿里……

  2023年,也是人们“花钱如流水”的一年:各大旅游城市挤满了人人人人人人人、演唱会持续火爆,光是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同比增长673.5%。

  在看似矛盾的对比下,我们好奇,年轻人的消费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是更保守了还是更大方了?影响年轻人消费的要素是什么?

  今年12月初,《DT商业观察》发布了一份《2023青年消费调研》,总共有1148受访者参加。其中近7成为女性、8成左右为90后、95后和00后,9成人来自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

  00后和95后今年年收入和去年“差不多”甚至“收入上升”的比例均超过85%,“比去年支出更多”的比例也都分别接近7成。

  80后、85后今年年收入上升比例较少,甚至各有接近4成人今年的年收入都下降了。对应的,在消费上选择“比去年支出更少”的比例,比其他年龄段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受访者自身情况的相对变化,并不意味着00后、95后的收入或支出的绝对值一定高于85后、80后。

  在快消类商品上的消费则有所分化:美妆个护和服饰鞋子包包出现了明显下滑,食品饮料、运动户外用品则相对上升。

  在人们乐意尝新的品类中:仍然是服务类产品排在第一,其次是食品饮料,再之后才是服饰、鞋子和包包,美妆个护只排第八。

  而在《DT研究院》2021年的新品调研中,大家购买意愿最高的新品品类TOP5分别是:衣服(61.2%)、化妆品/护肤品(55.7%)、食品饮料(49.5%)、鞋(42.6%)和手机(41.3%)。

  结合调研数据来看,我们将今年的消费大趋势概括为“理性体验主义”(2022年是理性实用主义):

  “体验”指的是,如果一件商品/服务确实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或者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贵一点也可以买。

  理性则是指,他们看重性价比的同时兼顾质量和实际需求,经常通过多平台比价、寻找平替的方式,找到消费最优解。

  在支出明显增多的项目上,除了“使用需求增多“这个原因,还有两个重要原因:这件商品/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49.3%)、自己在今年产生了新的爱好(41.6%)。

  今年的流行趋势也能对应上这一点:从淄博烧烤到特种兵旅行,从户外潮、演唱会再到现在的东北出游……

  它们与其他消费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人们从单纯地“购买-使用”,变成主动参与、沉浸其中的体验者。

  相比之下,只有15.6%的人是因为“在质量/功能/颜值设计等方面升级”而消费变多,因为囤货或商品涨价的都不到10%。

  总的来看,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精神生活上有更多追求。这种追求在年初时,可能更多是出于对疫情三年的“报复性出游”,到了现在,已经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日常疗愈。

  从整体来看,“生活中急需”(70.0%)“质量”(69.9%)和“使用体验”(68.8%)分别排在前三,且基本持平。但00后、95后和90后都把“使用体验”放在了“质量”前面。

  如果一项商品或服务能提供的体验更好,比如“护肤品的肤感和效果更好”“数码产品用起来更流畅”“酒店住得更舒服,让自己更开心”……那年轻人乐意支付溢价。

  虽然目前人们最常用的购物方式还是电商平台(96.4%),但有36.6%的人同时选择了“线下逛店”,高于直播间购物(21.3%)。

  相似的问题我们在过去两年的消费调研中也问过,得到的数据也非常接近——2021年选择线下逛店购物的人群比例是36.2%,2022年是40.1%,今年则是36.6%,基本上维持在同一水平。

  来自赢商网的另一组数据显示:自今年二季度起,购物中心客流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至三季度持续增长,同比2019年涨幅高达20.9%。

  但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商场和商家们发现,年轻人更热衷于逛商场汇集最多低价零售及小餐饮店的B1、B2层。

  2023年,人们明显减少开支的品类只有两个:一是美妆个护,选择“消费更多”的有15.8%,“消费更少”的有39.8%,二是“服饰、包包和鞋子”,选择“消费更多”的有26.7%,“消费更少”的有42.1%。

  在问题“分享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平替产品或减少购买的商品”之下,不少受访者都提到:就算是大促搞活动,或者是有优惠真的很划算,也会考虑先把手上的用完。

  以化妆品为例,如果不是每天或经常化妆,消耗速度其实挺慢的,光是送的小样就能用很长一段时间。但化妆品都有保质期,即使以优惠的价格囤了货,实际上用不到或者因为过期扔掉,反而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浪费了更多钱。

  不过,我们留意到,在选择平替时,受访者频繁提到的词语是“质量差不过”“效果一样”“用起来没差”。比如:

  “从国外某知名户外品牌平替更换为国内代工厂小品牌,质量差别不大,满足日常使用需求,价格相差近1千元。”

  “手机原来两年一换,现在预计4-5年。汽车原来5-6年一换,现在预计10年。这些耐用品拉长更换周期其实并不影响实际使用体验。”

  换言之,人们即使降低预算,也很在意产品本身是否好用。至于牌子本身是不是大牌,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调研数据也显示,KOL推荐、明星代言和“大品牌”“新概念”,已经无法打动年轻人支付溢价了。而在“你会因为什么原因选择复购”问题下,“质量过关”被排在了第一位。

  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消费者更频繁使用的购物软件TOP5为:拼多多(45.8%)、淘宝(40.3%)、抖音(29.9%)、京东(28.1%)和小红书(17.5%)。

  淘宝和京东自不用多说,属于传统的头部电商平台。在今年,他们也都在“低价潮”中,开启了“全网最低价”大战。

  在公司层面,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过阿里;在消费者层面,拼多多在80后到00后全年龄段中,都排在了“下单频率更高的APP”的第一位,且在00后(54%)和95后(50%)当中最为明显。

  另外,抖音在调研中的总排名已经超过了京东,原本是社交内容平台的小红书在今年发力电商后,也让一部分人培养了新的购物习惯。

  价格和质量因素之外,人们在电商平台上的消费变化也和APP的使用体验有关。短视频或直播的形式,比传统货架电商带来的购物体验更丰富。消费者很容易一边浏览一边被种草,一边刷视频一边下单。

  2022年,《DT商业观察》将年度消费趋势概括为“理性实用主义”,它的核心含义不是节俭或抠门,而是拒绝多余和浪费,建立自我对物的准则。

  而今年,我们认为消费者延续了理性的那部分,但在“实用”层面上,把情绪价值、精神体验的权重加大了。

  如果说理性主义是让物品回归到本身的使用价值,“体验”则是让消费这件事,又回归到了自我感受上。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