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家庭作坊”的分与合

时间:2022-10-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盛产“家庭作坊”的职业网坛,很多球员的教练都是由父母担任,对于球员来说,父母也许不是技战术水平最高的教练,却往往是最适合他们的教练。而当球员有机会接受其他教练指导时,父母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则是一个微妙的话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球员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从2017年连夺两站顶级巡回赛冠军,2018年冲到女单世界排名第4,此后陷入低谷,去年单打世界排名一度掉出前70,到今年强势反弹,辛辛那提站夺冠之后,世界排名重返前20,法国名将卡罗琳·加西亚这几年的起伏,与教练的变动有很大关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卡罗琳·加西亚的教练就一直是父亲路易斯·保罗·加西亚,去年5月,她的世界排名仅列第53位的时候,开始与执教过桑切斯·维卡里奥和佩内塔等高手的西班牙老帅加布里埃尔·厄尔皮合作,但没能马上止住下滑势头,去年年底,她的教练又换成了法国同胞伯特兰·佩雷特。

  卡罗琳·加西亚之所以将父亲请出教练席,是因为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准备好了冲击更高的目标,在她看来,寻找新教练是冲击大赛冠军的必经之路。不过,与西班牙教练携手,搬到位于马洛卡的纳达尔网球学校训练,试图给自己的打法中增添更多稳健的元素,看起来并不适合加西亚这样的进攻型球员。

  而在法国教练佩雷特的执教下,加西亚的主动进攻变得更加坚决,找回了赢球感觉,这也证明她只需要在父亲塑造的打法基础上进行升级,而不是将其推倒重来。

  去年几乎与加西亚同时结束与自己父亲合作的,还有2020年澳网女单冠军肯宁。“我想告诉大家,在一起走过很多年之后,我决定和作为教练的父亲分开。我会永远感激爸爸作出的牺牲,和他将我带到今天这样高度作出的奉献。未来前景令人激动,我期待在接下来几周组建新的技术团队”,当肯宁宣布与父亲分开的决定时,字里行间掩饰不住对职业生涯新阶段的向往,当时世界排名仍然高居第4的她,看起来已经为更上一层楼做好了准备。

  但肯宁离开父亲,“单飞”之后的表现与她预期中相差甚远,去年更换教练之初,进入法网女单第4轮,几乎是她整个赛季仅有的亮点,随后温网止步第2轮,因为感染新冠缺席美网,状态十分挣扎,到了年底,肯宁不得不将父亲请回了自己的团队,但经过之前几个月的“折腾”,短时间内她的父亲也无力扭转局面。

  今年1月至3月间,肯宁经历了一波6连败,还遭遇严重的脚伤,8月初复出之后,终于在美网之前状态有所回升,此时她的世界排名已经掉到400位开外,爬坡之路十分漫长。而去年短暂担任肯宁的教练,同时成为她男友的荷兰人马克斯·温德斯因为过去涉嫌操纵比赛,遭到禁赛12年的重罚,让肯宁想要摆脱父亲的影响,闯出一条新路的这波尝试彻底失败。

  加西亚和肯宁的父亲都不是专业教练出身,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加上对网球技战术的理解,为女儿设计出一套富有个性的打法,也凭借这样的打法登上了巅峰,但球员如果想打破这样的“家庭作坊”模式,寻求新突破则绝非易事。这方面更有代表性的,是另一位法国球员巴托丽,本行是医生的父亲沃尔特,长期担任她的教练,直到职业生涯最后几个月,巴托丽才下决心做出改变,随即收到了回报。

  2011年,打出职业生涯最佳赛季的巴托丽,因为不愿意在没有父亲的陪伴下参加联合会杯,错过了伦敦奥运会。但是到了2013年,经过长期思考和沟通,巴托丽和父亲都意识到,她的职业生涯要想实现终极突破,很可能需要进行新的尝试。当年4月,巴托丽离开父亲独自出征,像其他球员一样完全融入球队,代表法国队参加联合会杯,并且让当时的法国队队长毛瑞斯莫成为她的私人教练,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当年温网,巴托丽创造了奇迹,在父亲和毛瑞斯莫的注视下加冕大满贯冠军。

  作为一名医生,巴托丽的父亲沃尔特从生物力学角度,对网球运动有独特的理解,他认为,每个运动员的肩关节都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选择技术打法,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根据沃尔特医生的体会,职业球员出身的网球教练,往往会将手腕和手臂作为改进技术的重点,而他更看重下肢训练,尤其是巴托丽这样“先天不足”,手臂很短的球员,无法像身高臂长的球员那样轻松提升击球速度,所以更要在增强核心力量和步法灵敏度方面多下功夫。

  巴托丽除了技术打法和相应的训练手段,是由父亲“量身定制”之外,他们父女之间还形成了更多默契。与那些在自己父亲的严格管教下,产生逆反心理的球员不同,在巴托丽眼中,她的父亲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有时候表现得像个三岁的孩子,但在某些方面,他又极其专注和成熟”。

  2011年温网第3轮,巴托丽对阵佩内塔,她先输1盘之后感觉极其糟糕,直接把看台上的父母“轰”出了球场。随后巴托丽凭借自己的力量,不仅那场比赛完成逆转,下一轮甚至爆冷击败了小威,她的父亲也因此明白了,有时候给女儿留下独自发挥的空间,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2020年ATP杯的一场比赛,小兹维列夫输掉首盘之后,沮丧地朝着坐在看台上的父亲大声抱怨、摔球拍,被儿子当众顶撞的老兹维列夫委屈得流下了眼泪。不过,球场上的冲动归冲动,那年澳网,首次闯进大满贯4强之后,小兹维列夫深情地向父亲致敬:“只要他还愿意当我的教练,我就肯定和他在一起”。而即便有时候父亲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暂时离开团队,小兹维列夫身边还有同样曾经是职业球员的母亲,和已经逐渐淡出赛场,专心辅助他的哥哥米沙·兹维列夫陪伴。

  老兹维列夫和他的妻子伊琳娜,都曾经是前苏联国家队级别的高水平球员,也有丰富的执教经验,他们和两个儿子组成的家庭团队,让其他人很难模仿。对于那些不具备这样条件的网球父母来说,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出潜力,那么最重要的大概不是教孩子如何打球,而是在帮助孩子打下基础之后,选择恰当的时机放手。

  去年上映的,反映威廉姆斯姐妹小时候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国王理查德》,对其他家长颇具启示意义。尽管这部影片的主角是威廉姆斯姐妹的父亲理查德,但就像影片是以大威首次参加职业赛事结尾,理查德对两个女儿网球生涯的“控制”,其实从她们踏上职业赛场开始,就已经划上句号。理查德抵挡住赚钱的诱惑,避免两个女儿小小年龄过早被“榨干”,值得敬佩,而他最具远见的选择,大概还是充分尊重女儿的想法,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

  理查德·威廉姆斯当年能让两个女儿在14、15岁的年龄,就开始闯荡职业赛场,与他的前妻,大小威的母亲奥蕾辛·普莱斯的建议有很大关系。奥蕾辛·普莱斯未必是网球技战术方面的专家,却被认为是一位优秀教练,这得益于她的眼光和培养女儿的方式。网坛的另一位“模范母亲”朱迪·穆雷,尽管自己就是职业网球教练,仍然在小儿子安迪·穆雷14、15岁,这样最具可塑性的年龄,不惜重金将他送到西班牙训练深造,这份魄力恐怕也是大多数网球家长不具备的。

  小兹维列夫说过:“最好的教练是那些每天能跟你一起度过24个小时,从你小时候就了解你的人”,如果一直抱着这样的标准,那么他的网球生涯就很难离开父母和哥哥,他与费雷罗、伦德尔、费雷尔和布鲁格拉那些无法长时间陪伴他的大牌教练,也难以找到成功的合作模式。小兹维列夫的父母无疑为他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但“家庭作坊”模式,或许也限制了他的发展上限。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