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今天已经来到了农历的六月初一,现在已经进入农历六月了,当然六月也称为“未月”,“未”在十二地支中为“羊”,因为羊和“阳”同音,所以也到了一年四季当中最热的一个月了。
今天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对于小暑节气来说,常言道“小暑大暑,天蒸地煮”,所以进入小暑节气以后,天气虽然没有达到最热,不过已经进入了小热的时节了。此时树上的金蝉开始鸣叫,雄鹰也开始在天空之上盘旋,以躲避地上的暑气。
当然对于小暑节气这一天,还是有一些特点的,比如说今年小暑节气和出梅是同一天,而且今年小暑又是“早小暑”等等,也凸显了今年小暑逢不一般之处。
也正是如此,对于的今年小暑节气,农村里有一个说法:“不怕小暑晴天,就怕小暑下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小暑节气这一天有啥说法,我来回答一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进入小暑节气第一候以后,此时刮的风不再是凉风,而是充满了热气腾腾的风,没有一丝丝凉爽的地方。
进入小暑节气的第二候以后,此时的蟋蟀也不再在野外,找一些比较凉爽的地方,比如说房屋前后等等,以来躲避太阳的照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今年小暑节气属于早小暑的话,那么今年小暑还是比较凉快的,如果今年小暑属于晚小暑,那么夏天非常的热。
具体来看,由于今年的小暑节气在农历的六月初一,按照老祖宗的话说:“小暑节气在六月上旬就属于早小暑,小暑节气在六月下旬就属于晚小暑”。
因此来说,今年的小暑节气属于“早小暑”,从这句农谚来说,今年三伏天的雨水会比较的多,那么也就凉快了。
黄梅雨,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经常下雨的日子,此时黄梅已经成熟,而这段时间雨水不断,在得不到太阳的照射下,一些用的工具因此发霉,所以也称为“霉雨”。
当然梅雨也是有时间的,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干支纪年的说法:“芒种逢丙日入梅,小暑逢未日出梅”。
而今年六月初一小暑节气这一天是“辛未日”,所以这一天是出梅的日子,因此来说这一天还是不一般的,有一些关于出梅逢俗语。比如说:“小暑怕出梅”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其实对于俗语来说,“十里一习俗,俗语各不同”,说的是不同地区对于俗语的不同认知程度。
由于我国南北地区跨度大,地大物博,所以对于一些俗语也是有不同见解的,而北方地区的俗语不适用南方,南方地区的一些俗语也不适用于北方一样。
虽然进入三伏天以后,很多人喜欢凉爽的天气,但是对于庄稼而言,容易引起洪涝灾害,而同样的洪涝灾害也不利于庄稼的丰收,所以也就有了“庄稼汉愁连天”的说法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出梅这一天下了雨的话,那么老百姓种的庄稼因此会受苦了,因为同样雨水连连的天气,也不利于庄稼的正常生长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出梅当天下雨的话,那梅雨可能会再次停留,而天气难以真正转晴,会出现“倒黄梅”现象,这也是不利于四季庄稼的正常生长的。
这句话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在出梅这一天雨水不断的话,那么庄稼的收成因此就减半了,庄稼不会获得丰收了。
农民们最希望的就是能够风调雨顺了,也就是说,该下雨的时候要下雨,该晴天的时候要晴天,如果天气过于旱,或者涝的话,那么也不利于庄稼的正常生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出梅这一天是一个大晴天,那么这也预示着未来的日子里,天气并不会太涝。
当然由于今年小暑很特殊,因为这一天又是出梅逢日子,所以出梅的俗语同样和小暑的俗语是一个道理的。
通过上述来说,对于小暑节气这一天的特点,按照民俗的俗语说法“不怕小暑晴天,就怕小暑下雨”,只适用于庄稼的收成。
但是来说,进去现在社会以后,随着上班的工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是希望在这个大夏天能够凉爽一些,所以来说对于小暑节气的说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