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大量境外建筑师进入了中国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领域。他们一方面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也鱼龙混杂,带来了商业化的建筑设计运作和设计风格,对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催生了一批“奇奇怪怪的建筑”。
建筑批评涉及批评的建筑美学和生活美学,涉及价值观念,帮助我们分析什么是美的建筑,什么是丑的建筑,确认新的作品和趋势,使之能被理解并得到公正的评价。对建筑批评而言,历史上的建筑作品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和未来的建筑。近年来之所以出现一系列“最丑建筑”“山寨建筑”,主要是建筑审美出了问题,缺乏艺术审美,没有用建筑语言表现建筑,而把具体的动物形象、器物形象甚至人物形象直接表现为象形建筑,把建筑当成广告,把建筑当成图腾,以丑为美,让建筑像福禄寿、像大闸蟹、像手机、像冰壶、像铜钱、像酒瓶等。
未来的中国建筑需要提高建筑理论水平,提倡建筑实验,面对的新问题、新的观念、新的功能、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环境、新的文脉等等,需要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建筑实验可以提前研究并探讨普遍性的问题,在理想的条件下进行探索,这种探索是为了解决建筑的工程技术问题,探索日常实践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寻找新的形式,试验新出现的生态技术、施工技术、新材料等。
这些同样是建筑批评需要介入的领域。在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或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评奖、建筑展等的过程中,建筑批评起着选择、鉴别和判断的作用,发现评价对象的价值及其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批评具有参与实践,并引导实践的意义。建筑史上一系列的重要建筑大都与这一类建筑批评有关——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可以说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之一,在1957年举行设计竞赛时,如果不是由于美国建筑师伊罗·沙里宁的慧眼从已经淘汰的方案中选择伍重的设计的话,悉尼歌剧院就完全不会是今天的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上海的金茂大厦在1995年评选时,正是由于日本的评委黑川纪章的力排众议,才使SOM事务所的方案得以中选,金茂大厦今天才会列入最优秀的当代建筑之一。设计竞赛让有才华的青年建筑师得以脱颖而出,许多著名的国际建筑大师往往都是在30岁出头时通过设计竞赛而走上世界建筑舞台的,当年的竞赛获胜作品也大都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这些建筑方案和建筑师之所以被选中来承担历史使命,都是特殊的建筑批评——建筑设计竞赛及评审或评审制度——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批评成为建筑创造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建筑批评是创造建筑历史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优秀的建筑需要全民的扶植和培育,需要全民的呵护。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建筑、尊重建筑师、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氛围,也需要建筑批评来沟通建筑与建筑师、建筑与公众、建筑与社会。在建筑作品中,建筑师知道自己想要表现什么,但是,建筑师只能用建筑的语言去说明设计的意图,只有批评家才能道破“天机”,起到丰富并延伸建筑师及其作品的作用,赋予建筑作品以开放性以及附加的价值。说明、分析、评价、判断、导向和教育,是建筑批评的六种基本功能,批评家的意识、知识、审美和价值取向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行文至此,想起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讨论,说高邮的一座纪念馆在设计上抄袭了另一座美术馆,言之凿凿的证据是纪念馆采用了美术馆的清水混凝土和旋转楼梯。实际上清水混凝土也肯定不是美术馆的建筑师首创的,旋转楼梯在世界上也早已有之。另外是说纪念馆标识位置与美术馆相似,而且都有阶梯式图书馆,也都有过道等等。由于理由太离奇,我们就不做历史的起源考证了。
这件事情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常识的缺失在今天的建筑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而建筑批评的重要性,也再次凸显出来。(郑时龄)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