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浑身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这是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但已经只存在于理论中了,现实中无人能做到。做到的也是师徒间的演示,无法服众,更不能用实战表现。
“浑身是拳”与“挨着何处何处击”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不是“浑身是拳”,就无法实现“挨着何处何处击”;要做到“挨着何处何处击”,就得让自己的浑身都变成能打人的拳头。
中国武术讲究七星,就是手、脚、膝、肩、胯、肘、头等七种部位,这些部位都是大关节,是突出部,都有骨头,以硬击软,是容易理解的。
柔是不可能克刚的,刚柔的定义决定了刚克柔,柔被克。很多人理解不了刚柔的变化,所以理解不了刚永远是克柔的。
首先,必须做到浑身会动,每个部位都能动,不会动不可能成为打击的部位。准确地说应该是浑身会转,这种动是旋转。
这里的浑身会转,主要指的是自转。不是跟着身体一起转,那相当于不转。也就是说,对方的拳头碰上我的某个部位时,这个部位会转,把对方的力泄掉并通过旋转引向对方,再加上自己的力,从而打击对方。这就是借力打力。
整劲就是整合全身的劲运到某一个点上。而且是对立统一的整劲才是真正的太极拳的整劲,而不是只周身一致的劲。对立统一的劲相当于剪刀那样的劲。
有了整劲才能不需要横向距离发力,身体的发动是从脚到头、四肢、百骸的螺旋转动,就是总体的自转,而不只是前面讲的某个部位的自转。整体的自转力量大,因为有身体的力量,而不只是某个部位的力量。这样的力紧贴着对方可以发出来,像钻杆,像旋风。
整劲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力量源泉。这与一般技击术只用某个部位发力,或者通过拉大距离提高加速度、加大势能来提高打击力量是不同的。它的发力是通过旋转延长路线,从而提高加速度的。是通过旋转,提高穿透力的。
原地转就是太极拳讲得不丢不顶,无过不及,是不能离开自己的轴转,不能脱开原来的部位转。这样的力才整,这样才能实现紧挨着对方发力,不需要半寸距离。
一般武术主要是用开合打人,比如拳击和自由搏击,以及散打,都是拳头缩进来再打出去,或者从一点往另一点摆动。
太极拳把开合叫做公转,它既有这个特点,也有独特的方面,那就是自转,像地球一样,一边绕着太阳公转,一边自己旋转。这个旋转是公转与自转协调一致的,不能脱离原来的轨道,这就是原地转。公转的速度和时间是一定的,自转的速度和时间也是一定的,公转与自转有个固定的值,这就是协调一致。
不先不后,不左不右,时机对,部位准,时空都准,这一点更是难上加难。做早了会顶,做晚了会丢。只有不早不晚刚刚好才能效果最好。这就是无过不及,不丢不顶。
前面的技术已经够难了,要做到这一条更难。一是技术精准,二是镇定自若,三是料敌在先,四是后发先至。每一条要做到都不容易。特别是镇定自若,这是太极拳强调练沉着的原因。只有沉着,才能不慌张,动作不变形,力量不打折扣,从而准确。
这五点并不是独立的,是紧密联系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之所以分开讲,是因为它们间有一定的区别。
所谓的柔只是会转,所谓的刚是有力,而且有一定的硬度,否则无法实现“浑身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
柔是不可能克刚的!只能说总体是柔的东西利用了它局部的刚性克了总体是刚的柔的部分。比如水滴石穿,水总体比石头柔,但水利用常年累月,利用它的下落的势能,把石头击穿了。还是用的是水的刚性,还是因为时间长,还是因为石头不够硬。
最后是实战需要的一些功力训练,比如体能、速度、抗击打……这是技术以外的因素,但又与技术分不开的。最容易因为这些而让技术失效,从而让外行以为太极拳不能实战。
还要强调一点,有很多人把太极拳神秘化,把它弄得跟修仙术一样;还有一些人把太极拳简单化,庸俗化,认为它很简单,比打乒乓球更简单。这都是错误的,是极端错误。